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认识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时间:2024-01-25 06:53:47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汇总八篇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汇总八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质认识实习报告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1

1.目的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任务

①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③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描述记录等内容。

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地质作用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

①实习前学生应认真学习实习知道书,以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安排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②实习中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的讲解。

③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并作好记录,还应多问、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懒惰思想。

④每个学生应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⑵.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实习过程

实习的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又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指导老师带领实习,过程由实习指导书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车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刚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子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下午乘车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实习任务完成情况

通过实习我们三大类岩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野外认识和辨别三大类岩石,还能够在野外辨别各种地质构造。通过在各实习点对其的观察,实地考察,我掌握了罗盘的使用,还在各实习点采集了各种相应的岩石标本。还提高了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并学会了野外纪录,基本达到学校预期的目标。

二.各实习点地质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区

①地层: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2.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该岩石为灰色、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灰岩,角砾大小混杂,为钙质胶结,较紧密,含珊化石,底部办翠绿色页岩与宰格组呈假整合接触。

3.石碳系中统威宁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粉晶结构,块状构造中部夹角砾岩,含珊瑚、腕足化石,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等,风化面为灰白色,局部有铁质侵染,与大塘组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1)倒石头组(p1d):上部黑色页岩与泥灰岩互层,中部呈黑色页岩夹薄层沙岩,含植物化石,下部为杂色黏土、黄铁矿及煤线,与威宁组呈假整合接触(2)栖震组(p1x):为浅灰色厚至块状细晶白云岩,风化面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风化后成团块状小虎斑,成分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渐增多。含丰富珊瑚化石,与倒石头组整合接触。(3)茅口组(p1m):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中部为灰色厚状灰岩与灰色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互层,岩性较纯,层理不发育,表面有雨蚀沟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为灰色厚状不规则琥珀斑状白云质灰岩,与栖震组整合接触。

5.二迭系上统蛾眉山组(p2b):上部为黑色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部分地段见柱状节理或球状风化;中部为紫色、紫红色凝灰岩,可见由粗细的韵律变化层理,下部为玄武质灿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

②构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西山龙门一带,断面向东倾斜,产状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及龙门等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③岩浆岩:该地区有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及块状玄武岩,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含灰质角砾玄武岩,含灰质角砾凝灰岩。

④地貌:西山大断裂西盘上升形成了观音山西山龙门,东盘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龙门(断层崖)等地貌景观。滇池为断陷湖泊,西岸多为半岛、海湾,地形起伏较大;北岸、南岸、东岸地形起伏较小,有八条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沉积。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栖霞和茅口组的灰岩岩、白云质灰岩构成。地表岩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风化、容蚀形成岩溶地貌(又称kast地貌)。石笋、石芽、石柱、溶沟、溶槽、溶蚀漏斗等地貌随处可见。

⑵武定地区

1.地层:在五孔桥观察了辉绿岩与三叠系资组的接触关系及灰绿岩体的岩石特征(球形风化)。经过观察,发现二者的接触面的特征是:接触面呈波状起伏,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灰褐色钛铁矿及褐黄色的古风化粘土层,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中无舍资组的俘虏体,其上舍资组中底砾岩无烘烤蚀变现象;辉绿岩中长石高岭土化现象明显。

在雷刚厂观察了三叠系舍姿组与寒武系西王庙组的接触关系。

西王庙组:为紫红色泥岩与黄色粉砂岩互层。

舍姿组:为紫灰色泥岩夹多层浅灰黄中层状粉砂岩为主。底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含细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接触面为含砾粗砂岩。二者的接触关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芭蕉箐铁矿观察到缩头山组:该铁矿位于武定县南东5公里处矿体产于泥盆系中统鱼子甸组第一段(d2y1):属于沉积型铁矿床;矿石主要为鲕状赤铁矿。第二段为灰白薄中层状隐晶质灰岩,泥灰岩夹白云岩,钙质泥岩。其中在铁矿中含有磷成分和薄层黑色页岩、泥岩等,还含有植物碎片、贝类化石。

在狮山石棉矿观察到登云组白云岩,狮山风景区出露寒武系,竹寺组广泛分布,为灰黄,黄绿色页岩、粉砂岩该矿是白云质灰岩与辉绿岩体的接触带,为辉绿岩体侵入,使基性岩浆热液与白云质灰岩中的镁质发生变质作用,形成蛇纹石化、大理岩化和石棉,石棉矿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分布于外接触带的白云质灰岩中。

2.构造:人民渡狮山大断裂

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向,上盘为震旦系 ……此处隐藏10510个字……、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

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

2.岩浆作用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3.变质作用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

2.河流地质作用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

3.海洋地质作用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

4.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七、矿产简述实习区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矿产资源,说明每一种矿产的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和矿产应用等。

八、地质发展简史根据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论述各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九、结束语概括性地总结野外实习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野外实习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实习收获最大;野外实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将来参加工作的意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8

在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必须编写一份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地质报告是完成野外和室内各种工作后的最终成果,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地质工作方法和地质认识的总结,是野外实践和课堂理论的结合,是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报告总的要求是,在充分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主,立论正确,依据可靠,叙述简练,图文并茂,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富有创造性,内容真实、丰富、简明、扼要。要求文字工整,图件美观,要有封面、题目、报告编写人专业、班级、姓名、野外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报告审核人及报告编写日期等。编写实习报告首先要整理所有的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

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断裂构造要描述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断层面产状及形态变化,断层面、断层带的特征如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断层崖等,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盘岩层的产状,地层的牵引现象,伴生节理及构造岩等。2.岩浆作用按岩浆作用时代、作用方式及产状等进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3.变质作用按变质作用方式分别进行描述。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方式、产物及特征。2.河流地质作用描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征。3.海洋地质作用描述海洋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特征4.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辩证关系。

七、矿产简述实习区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矿产资源,说明每一种矿产的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和矿产应用等。

八、地质发展简史根据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岩浆及火山活动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论述各时期发生的地质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九、结束语概括性地总结野外实习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野外实习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实习收获最大;野外实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将来参加工作的意义,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汇总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